濑古利彦,在1981年的波士顿马拉松夺冠。他在1978-1988年间曾获得11次马拉松比赛冠军,极好的成绩大大推动了马拉松在日本的发展(图/Matthew Muse)
这一次,我们想通过一场关于汗水、青春、友情的日本高校跑步比赛——箱根驿传,来了解日本通往马拉松强国之路中,都付出过哪些努力和教育。
逆转与坚持,代表日本高校跑步文化的校园赛事
代表着日本高校跑步文化的「三大驿传」,其实就是长跑接力赛。如今随着大迫杰坐稳日本长跑第一人的王位,其出身的「箱根驿传」也成为了三大驿传的最高峰。
「箱根驿传」是以接力形式完成从东京到箱根之间的折返跑步赛事, 是整个关东地区大学跑者心中最神圣的赛道。
「箱根驿传」发展至今,参加队伍从最初的4支增加为23支。不过要想挤进这23支队伍中,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除了在前一年大会上取得前10名的大学,可以作为 「种子学校」直接获得参赛资格,其他关东地区所有满足参赛条件的「非种子学校」则需要在预选会上挤进前11名才能获得参赛资格。
最后学校未能通过预选会,但个人成绩突出的选手,将被组成关东学生联合队参加比赛,但不能参与受赏。
全程217.1公里的「箱根驿传」,一共分为10个赛段, 每个赛段需要分别由一名不同的选手完成。不过正式比赛时可报10名正选队员+最多6名替补队员,比赛中最多可更换4名选手。
代表每个学校参赛的选手,会因为肩带上佩戴那条印有学校名字的接力带,而变得荣辱与共。在2019年的箱根接力赛中,就上演了堪比漫画情节的逆转、坚持、遗憾的故事。
赛事规定,参赛队伍如有一人退赛,整组队伍都将会失去参赛资格。
在去年比赛的开始30秒,来自大东文化大学四年级选手新井康平,和另一位选手相绊后摔倒在地,造成左踝扭伤。但是他挣扎爬起,继续坚持,带伤跑完了21.3公里,完成接力后,瘫倒在地。
有逆袭,当然也有遗憾。
为了尽快恢复交通路况,组委会有个略显残酷的规定:当一个队伍落后于第一名20分钟后,将不再戴上学校的接力带,而是白色接力带,下一名选手无法接到印有学校的接力带,对于队伍来说,就是耻辱。
今年,日本体育大学差21秒没能完成交接,第九区的选手倒地痛哭。
百年历史,耕耘几代跑步后浪
自从1920创立至今,「箱根驿传」已经有百年历史。集中在元旦期间的比赛日期,也让一边吃年饭、一边看直播成为日本人渡过元旦的重要娱乐消遣方式。
据日本电视台NTV统计,2020年、2019年,箱根驿传直播收视率分别为28.6%、32.1%,2018年全国收视率也仅次于俄罗斯世界杯、平昌冬奥会和红白歌唱大赛。
之所以箱根驿传能成就日本狂热的跑步文化,特立独行于全世界,筛选出一代又一代的跑步高手。就不得不提到这项比赛的创始人,被誉为被称作「日本马拉松之父」金栗四三。
高中毕业后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筑波大学)的金栗四三,在大学期间加入了 田径队(陸上競技部)。
1911年11月,斯德哥尔摩奥运选拔赛上,金栗四三以2:32:45打破了马拉松世界纪录(40公里多赛道),不仅成为了日本首届奥运会上唯二的参赛选手之一,更是日本奥运历史上的首位旗手。
不过首次参赛的金栗四三最终没能完成比赛,回国之后他不断地从自身参加奥运的失败经验中反省,箱根驿传就是在这种「让日本马拉松走向世界」的不断期许中诞生。
但延续百年历史,以及极高的关注度还不足以表达箱根驿传的伟大,其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在于: 能在箱根驿传获得好成绩的选手,日后都更容易成为优秀的马拉松选手。
从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从箱根驿传走向奥林匹克的运动员有来自17所大学的69人,参赛项目大多数都是以马拉松和长距离赛跑为主。
2019年东京马拉松精英选手的111名日本籍选手里,就有78位选手在大学时期参加过箱根驿传,比例达到70.3%。原本为2020东京奥运会准备的日本国内奥运选拔赛(Marathon Grand Championship),筛选出来43位日本顶尖马拉松选手,几乎都是历代箱根驿传训练出来的好手。
2018年2月东京马拉松上,以2:06:11打破尘封16年之久的日本兼亚洲记录的设乐悠太。
同年芝加哥马拉松上,以2:05:50夺得男子全马季军,创造新日本记录和亚洲记录的大迫杰。
甚至以业余跑者身份,2018年取得波士顿马拉松大满贯的冠军,世界上完成次数最多的(78次)、成绩跑进2小时20分钟以内的马拉松选手川内优辉,无一例外都是出自箱根驿传。
箱根驿传延续百年的精神,以及为日本输送源源不断的后辈跑步人才,都足以证明其在日本跑步史中的地位。
至今,还生生不息的「箱根驿传」,依旧是日本马拉松人才培养的摇篮。
从教育到文化,跑步成日本全民运动
时至今日,箱根就像是所有日本跑者的成人礼,不仅为日本马拉松的发展提供了可观的后备人才,也使得日本跑步文化深入人心。
到2014年,日本每年跑一次马拉松以上的有986万人,每周跑一次马拉松以上的有550万人,根据总人口1.27亿计算,日本每23个人当中就有一人每周跑一次马拉松以上。
日本人能不断突破亚洲记录,全民对跑步都有高涨热情,这是在长期的教育和方便的公共设施中不断进化的结果。
自幼儿园开始、到义务教育,还有大学的箱根接力精神,以及城市道路上方便的跑步服务站,为日本跑步传播不断添加成长土壤,再到为了鼓励精英化选手出现,日本田协规定打破日本国家马拉松记录的人,将会获得1亿日元奖励,这又不断刺激日本职业跑者突破自我。
自小就培养孩子对跑步文化认同,在日本学校里,长跑是最普及的运动项目,幼儿园就开始接受冬季耐寒训练,还要参加冬季耐力跑大会,不同年龄的跑步长度也不一样,3岁孩子跑400-800米,5岁就要跑1200-2000米,有些幼儿园还有在寒风中裸跑的传统,来达到体育训练的目的。
有了群众基础的跑步运动,在日本文化创造领域,也成为了一道独树一帜的风景线。倘若再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典日本动漫作品,《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里的小朋友,都有参加马拉松大会的情节。
社会知名人士也对跑步有着痴迷。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写过一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讲述自己参与马拉松比赛的经验历程,还有漫画家高木直子也出版过《一个人去跑步》,描述自己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故事。
日本是一个匠心民族,而跑步则是一个非常考验耐力的运动,符合匠心精神,日本「传奇跑者」濑古利彦也表示, 「马拉松和日本人身上的农业文明气质很契合,种地需要用心耕耘,要跑马拉松也是一样,必须日复一日坚持,才能获得最终成果。」
一定程度上来看,箱根驿传是推动日本跑步文化延绵不息的动力,跑步文化,又体现着民族性格,环环相扣,方才铸就了日本马拉松竞技与文化的繁荣。
与日本的跑步教育、文化相比,我国还尚未有与之抗衡的百年校园跑步赛事。
不过随着国内跑者对跑步文化的呼吁,还有中国田协也着手高水平选手以及马拉松文化发展的问题进行改革。我们重庆女马从去年开始,通过报名优惠等手段开始促进在校女生参与马拉松运动,以后也会坚持并为倡导更多学生参与马拉松运动做出更多尝试。
相信,假以时日,中国马拉松也将会孕育出属于中国的跑步文化新气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